国字号的乡村教师30年荣誉证书, 为何有的人不重视、不待见?

发布日期:2025-08-16 13:03    点击次数:92

在乡村教育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30年。“乡村教师任教30年荣誉证书”更是对他们30年坚守的表彰和奖励。乡村教师30年荣誉证书,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发的,其规格之高,荣誉之高这是难以想象的。要想取得这样一张荣誉证书,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

按照《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向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6年为纳入首次颁发范围的400万名在岗和离退休教师颁发“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这张荣誉证书和普通的证书不一样,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社会保障部的大红印章。

根据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及结构如下:截至2023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为1891.8万人。学历结构:小学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8.03%,较2012年增长45个百分点;初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3.09%,较2012年增长22个百分点。

按照城乡分布来统计,县镇以下教师占比79.5%,其中农村教师47.29万人;城市教师218.07万人,县镇教师372.99万人。当前全国中小学生总数为2.91亿人,师生配置比约为15.78:1。预计到2035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规模减少,小学教师可能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首批获得乡村教师30年荣誉证书的教师有400万人,这是一个截止2016年底的数据,也是第一次集中颁发,凡是在乡村中小学教龄满30年的教师,只要不犯错都有机会获得。

但就是这样一张集荣誉性和表彰性为一体、规格极高的荣誉证书,成了不少乡村教师圈子里热议的话题。部分教师对这个荣誉证书并不重视,甚至待见,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情呢?

这张荣誉证书是对乡村教师30年坚守的认可,意义非凡。但乡村教师队伍一直面临着人员流失的问题,能坚守30年的老师少之又少,他们就像乡村教育的“定海神针”,对于乡村孩子的成长和乡村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这个荣誉证书从初衷来讲,是对他们奉献的一种褒奖。

可为什么部分教师不待见呢?主要是这张荣誉证书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鼓励,缺乏物质性的奖励。对于很多乡村教师来说,他们这30年的坚守,面临着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工资待遇可能一直不高,家庭也因为他们长期投身教育而缺少照顾。

为了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按照该文件精神,国家将用用多种举措,向乡村教育倾斜。

比如编制向乡村学习倾斜、定向培养师范生、对长期在乡村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放宽学历要求,不作论文、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提高生活待遇、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等。

根据这个意见精神,目前乡村教师岗位不再是冷门,而是成了很多城里人求职的香饽饽,现在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少在乡村教育岗位退休的教师,很多人养老金都会超过当地的一般公务员,成了当地最受尊敬的人。

国家为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是对乡村教师奉献精神的一种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这种荣誉并不是简单的一点物质奖励可以代替的,多数教师也会因为达=得到这样一张证书而自豪。

综上所述,乡村教师任教30年荣誉证书,虽然只是荣誉性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鼓励和认可,部分人不重视,不待见,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物质奖励是有价值的,但精神层面的褒奖则是无价的。